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968节(1 / 3)

而后一个又一个捷报,传到了朱勇的手里。

朱勇龇牙裂目,此时却气得发抖,道:“早晓得他不是好东西,亏俺当他是兄弟,这样好啦,什么功劳都抢尽了。”

骂归骂,可此时,也是无可奈何。

朱勇甚至还只能安慰自己,幸好此番先锋的不是丘松那个浑小子,这张軏,好歹还可能给他留一口汤呢,若是换做是丘松那家伙,可能连洗菜水都不会给他剩下。

朱勇心里虽有气,但总归不会耽误正事!

当即,朱勇便以大将军的名义,命人昭告四方,下令各处叛军归降,又命倭国各处诸侯,在限定时间内,抵达幕府,迎接天兵,等候大明皇帝处置的圣旨。

赐宴

“大捷,大捷……”

“模范营进展神速,直捣贼巢穴,倭国大定……”

一封封的捷报,几乎隔三岔五就送入京城。

不只是文渊阁,便是邸报,也几乎隔三岔五的刊载。

此次讨倭,实际上是万众瞩目的。

对于朝廷而言,这似乎关系到了几个皇孙的藩地问题。

而对于商贾们而言,这一次倭国引发的叛乱,让不少的海商损失惨重。

当初倭国的贸易暴增时,不少的海商都纷纷前往布局,真可谓是春风得意!

可反叛一起,不少的叛军,不只针对足利家族,更有不少,是因为海贸的发展,使他们陷入困境,因而这倭人叛军,甚至提出了攘夷的号令。

只是这里头的攘夷,就是针对海商。

因此,对于朝廷此番针对倭人叛军的打击,几乎所有的商贾,都格外的关注。

此时……模范营的快速进兵,顿时令众人心中大定。

原先还忧心忡忡的商贾,在此刻……却突然生出了奇怪的感觉。

尤其是商报,格外的明显。

从前商报对于海贸的担忧,大多在于打击海寇方面,刊载的不少消息,也是海外各藩镇遭遇了什么天灾,什么货物的短缺。

可这些时日,却变得越发的有些异常。

至少在张安世看来,事情的变化,既在他的意料之中,又出乎了他的意料。

商贾们“觉醒”了。

市场是可以扩大的,譬如这一次倭国的市场,就因为倭国的新政,而陡然扩大,使得贸易量暴增。

而扩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,新政现在看来,并非是人人都可以吃的补药,大明吃了可以强身健体,而对这天下万方而言,却也可能是饮鸩止渴。

这就必然导致,一旦开始新政,就势必会引发混乱。

而混乱的产生,也势必使大量的商贾蒙受损失。

那么……这个世上,是否有一种,既可扩大市场,使大家都能挣的盆满钵满,可与此同时,却又不必承担风险和后果的方法呢?

此次大明的讨逆进兵,显然好像突然之间,给了许多人答案。

若是明军可以借此针对叛乱进行打击,那岂不是变成了一本万利?如此一来,不但倭国的国门大开,亦可高枕无忧。

正因如此,此番进兵,商报对此最是关注,不只是关注,而且它叫嚣的最是厉害,可谓是上蹿下跳,喋喋不休地称颂明军讨寇如何合理合法,一面又各种指责倭寇叛军的野蛮。

这等言论,显然对天下的军民大有影响。

大明的诸多学者,似乎一下子反过来了。

以往以儒家为首,提倡与民休息的大儒如今销声匿迹。

而叫嚣要在天下四方讨逆的学者,他们的文章,几乎渐而成了主流。

倒不是因为,以往的大儒,他们的言论没有道理,儒家经过了千年的理论完善,他们的理论体系,显然要比新学的学者们,要扎实的多。

真正的原因就在于,现在几乎各大能够见诸报端的文章,几乎对于以往的大儒文章都拒之门外,而对那些提倡讨逆的文章,却极为青睐。

报纸的传播力,是从前讲学模式的十倍甚至百倍,而叫嚣讨逆,即可获得丰厚的稿费,得到巨大的声望,反观现在的大儒,却已开始穷困潦倒,费劲脑汁的写的文章,却几乎鲜有传播,此消彼长,可见一斑。

且随着一篇篇文章的出现,大量的学者,也开始在此基础上,拼命去寻找理论基础。

这就好像,在士绅土壤成长出来的大儒一样,虽是先射箭再画靶,因为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,而征发大量的士兵以及徭役,必然伤害农业生产,且四处征战,无利可图,因此大儒们开始渐渐抛弃汉时的大复仇观点,转而选择忍耐和不征。

而现在的这些学者,如今也在拼命的从各种古籍之中,寻找出古人的各种言论,用以充实自己的观点。

以至于,不少文章甚至大量引用孔圣人、孟子、荀子、董仲舒的话,表面上,话还是那些话,可解释权却完全变了。

在此前大儒们的诠释之中,圣人推崇的乃是垂拱而治,是温和的形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