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忍不住笑了,接过酸浆饮了一口。“理不辩不明,诚为至理名言。有些地方我之前也没想到,经此一辩,应该不会有什么明显的疏漏了。”
“嗯,还有呢?”
“还有……”诸葛亮想了一会儿。“人还要有主见,不见人云亦云,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不能奢望面面俱到,否则众说纷纭,乱花迷眼,反而什么事都做不成。”
孙策心里一紧,下意识地看了诸葛亮一眼。还真是性格决定命运啊。诸葛亮聪明,一般人的确不是他的对手,难免自信过头。等他大权在握,就算有错,别人也不敢指出,即使指出也敌不过他的辩才。久而久之,大权独揽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。这可有点麻烦。
见孙策眼神不对,诸葛亮语气顿时弱了几分。“将军,我说得不对?”
孙策回过神来,思索片刻,笑着挥挥手。“你说得没错,人的确要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能人云亦云。不过坚持和固执之间的界限难以掌握,人难免会有偏执的时候,越是位尊者越应该警醒自己。普通人犯错危害有限,位尊者犯错影响少则一州一郡,大则天下,岂可不谨慎?”
诸葛亮点头附和,想了想,又问道:“那该如何判断什么时候该坚持,什么时候该从众呢?”
孙策苦笑一声:“说实话,我也不太清楚。”
“我倒是有一个办法。”张承快步走了上来,风尘仆仆。“将军,要防止固执己见,可以寻一诤友,最好能和自己境界相当。如果寻不到境界相当的,那就多找几个境界稍弱一点的。当犹豫不决时,可以暂时跳出自己的思路,听听诤友的意见,庶可免偏执之误。夫子云: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此其意也。”
见张承与孙策说话如此随意,诸葛亮知道他不是普通人,连忙行礼。孙策向张承介绍了诸葛亮,又向诸葛亮介绍张承。诸葛亮连忙上前行礼。他早就听严畯说过张承,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。听说诸葛亮是徐州人,现在任孙策的书佐,张承也很高兴,与诸葛亮热情地交谈了几句。他清楚书佐这个位置有多重要,徐州士人又增一员干将,很快就能和颍川人并驾齐驱了。
见张承与诸葛亮说得热络,孙策心里一清二楚,但他只能苦笑。伟人说过,党内无派,千奇百怪。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集团,在交通不便,人的交际圈以乡土为重的时代,以地域分派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,农业社会天生就是一个熟人社会。
“仲嗣,徐州的事怎么样了?”孙策咳嗽一声,提醒张承别忘了主次。
张承也知道自己失态了,连忙行礼。“将军恕罪,我实在是太高兴了。”
“什么事这么高兴?”
“沈中郎率部进驻广陵、下邳后,当地的世家都急了,正在追捕逃亡的豫州世家。”张承笑逐颜开,四处一看,从案上有酸浆,自己倒了一杯,一饮而尽,咂咂嘴,接着说道:“去年水师封江,不准广陵、下邳的世家出境,他们只能看着彭城的商船来往,不仅赚不到钱,还要花高价购置年货,市井物价腾涌,百姓怨声载道。刘和离境后,不少游侠儿自发组织起来追捕豫州世家,敢于隐匿豫州人的几家被人围攻,如过街之鼠,惶惶不可终日。”
人言可畏
正月末。
袁绍勒着马缰,站在浚仪城下,遥望城头,以及城外的那座山,一时感慨。
曾几何时,他的长子袁谭也站在这里,与孙策交战,结果两人各有损伤,不分胜负。时隔数年,他又站在了这里,孙坚在城里,子辈没有结束的战争,现在要由父辈来继续。
孙坚是何许人也,一介寒门武夫,怎么有资格和我对阵。他不过是公路麾下一将而已,机缘巧合,父子窃取豫州,如今居然成了我的对手。尤其是孙策,居然要将我赶出袁氏宗族,他算什么东西,竟敢如此放肆?
“公与,浚仪城就在眼前,如何攻打,你可以妙计教我?”
沮授看着远处安静的城墙,听着不急不徐的战鼓声,心情非常低落,一点也感受不到袁绍的轻松和喜悦。袁绍用他的计策,派使者奔赴各县,威逼利诱,沿途诸县几乎是望风而降,袁绍几乎是一箭未发,顺利到达浚仪。这让袁绍有些兴奋,但沮授清楚,那些县城防备能力有限,兵力也不足,迟早要降,可眼前的浚仪城却不同,孙坚在这里经营了大半年,早就做好了坚守的准备,不会让袁绍轻易得手的。
“主公,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最下为攻城。浚仪城守备森严,听说孙坚入城后,逐步将百姓迁走,城中剩下的都是精锐,此必守之城,攻之不易。不若围而不攻,旁取诸县,取食于敌,待其粮尽自溃,可不战而胜。若孙策来援,则主公可以逸待劳,破敌于城下。”
袁绍还在笑,但笑得有些勉强。他问如何才能攻城,沮授让他不攻,这是什么意思?
“不攻?”
“不攻。”沮授郑重的点点头。“我军有步骑七万余,主公自领步卒四万、骑五千留浚仪,派一将率步卒两万、骑五千南下,直取开封、尉氏两